《泪洗山河》——袁崇焕的悲怆与担当|蜀国立秋
崇祯三年(1630年)八月十六,北京的秋风已带着刺骨的寒意。这个秋天注定要被历史记住,不是因为它特别寒冷,而是因为在这个秋天,大明王朝亲手肢解了自己最后的希望。
崇祯三年(1630年)八月十六,北京的秋风已带着刺骨的寒意。这个秋天注定要被历史记住,不是因为它特别寒冷,而是因为在这个秋天,大明王朝亲手肢解了自己最后的希望。
“二十四史非史也,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”,“难读”、“难别择”、“无感触”,梁启超先生曾对中国史学如此抨击。姑妄言之,读二十四史不如读墓志铭,何以故?
他不是冤死的忠臣,而是一个——战略狂人、权力赌徒、帝国火药桶的点火者。“一生事业总成空,半世功名在梦中。”这是袁崇焕临刑前的绝命诗。
皇太极是刘备一样性格的领袖;在《清史稿》上记录他“哭”、“痛哭”、“愀然泪下”等哭泣场景不下10次。他也能放低姿态礼贤下士,对待范文程不次于刘备对诸葛亮,对孔有德胜过刘备对张松。